胭脂,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,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。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,胭脂就是一种女性美的象征。
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、焉支或燕支,关于胭脂的起源,有两种不同的说法: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,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,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。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,匈奴贵族妇女常以“阏氏”(胭脂)妆饰脸面。在公元前139年,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。张骞此行,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,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。胭脂的引进,也在这个时候。
据说,匈奴在汉武帝时,失去祁连、燕支二山之后,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:“亡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;失我燕支山,使我嫁妇无颜色。”燕支,又作焉支,其山遍生燕支花,即红花。匈奴嫁女时,必采其花,榨其汁,使它凝为脂,以此作为饰品。
胭脂一般由多味名贵中药制作,古人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, 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。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、黄两种色素, 淘去黄色后,即成鲜艳的胭脂。 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,还有蜀葵花、重绛, 黑豆皮、石榴、山花及苏方木等, 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, 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, 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。
展开全文
古法胭脂制作简单的制造流程:把上好的当年新米,泡在水里,过个十天左右, 等酸味弥漫时,捞将出来,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。 然后澄在一旁。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 ,将清水滗出倒掉。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。 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, 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。
现代胭脂的颜色有很多种,大致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,具体有杏子粉、玫瑰红、西瓜粉、草莓红等。
而选用胭脂和你的皮肤颜色没什么大的关系,用胭脂之前,妆面一般要打粉底,打过粉底之后的肤色是被调整过的肤色。不过一般而言,肤色较暗的人,尽量选择偏橙色的美宝莲的嫣柔胭脂,如:杏子粉。肤色较白皙的人,可以根据妆容要求自由选择胭脂的颜色,如:玫瑰红。如果画日常妆,千万不要用过红的颜色,面积也不要涂得太大,隐约可见最好,如:西瓜粉。如果画晚妆,胭脂可以略加强调,以突出脸部轮廓,如:草莓红。
现代胭脂做法:准备好珍珠粉2.5g、红色珠光云母粉0.8g、玫瑰干花4.5g、紫草4.5g、洛神花4.5g、橄榄油适量、白色蜂蜡0.8g。将珍珠粉、红色珠光云母粉、白色珠光云母粉,放入研磨器中研磨,研磨至更加细腻粉状备用。并将干玫瑰、紫草、洛神放入密封容器中。
将橄榄油倒入密封容器中,橄榄油没过干花即可。将干花置于阳光下浸泡一个星期左右后备用,一个星期以后取白色蜂蜡水浴加热至完全融化。待蜂蜡完全融化后,将其与研磨粉混合,充分研磨、多次少量加入重复研磨。
充分研磨好的粉末,放入胭脂盒内,压实。而制作好的胭脂既可以做腮红也能做唇膏,不过需要短期用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