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谁也没料到,滑板车刚退场,电动自行车就接了班。
龙山区的街头最典型,以前滑板车一停就被拖,现在电单车霸占着同样的位置,却没人管。
而且这些“助力型”电单车只要踩踏板就会加速,不用驾照,不用强制戴头盔。
关键是算“普通自行车”,法规里没说能拖走,运营商趁机疯狂布点,乱象比以前更甚。
病根不在车电动车
为啥换了种工具,问题还是老样子?
首尔研究院的俞京尚研究员戳破了真相:共享出行从来没找准真正的需求。
当初滑板车就没去公共交通薄弱的诺院区、西大门区,反而扎堆在地铁密集的江南、洪大,年轻人图新鲜骑着玩,根本不是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刚需。
现在的电单车也一样,运营商只盯着人流量大的地方铺车,至于那些爬坡多、步行远的老街区,照样见不到一辆。
更要命的是政策跟不上。之前管滑板车有明确规定,无证驾驶、不戴头盔都能罚,乱停还能拖走。
可电单车钻了空子,按“普通自行车”算,政府想管都没法律依据。
官员金东贤直言头疼:投诉堆成山,却只能看着没法下手,这漏洞简直是被硬生生“骑”出来的。
反观国内,舟山早就靠数字监管破解了难题。
当地建了监管平台,接入电单车的定位和充电数据,城管在手机上就能查违规,还设了700多个专属站点,2000辆车停得整整齐齐。
重庆高新区更厉害,搞了“点站场”三级停车体系,2.7万台电单车日均骑10万人次,也没乱成一锅粥。
别光堵,得给“路”走
其实首尔不是没试过解决。
2023年就搞了300个“个人移动设备专区”,停对地方减一半费用,可平均100辆车才摊到1个专区,根本不够用。
汉阳大学的高俊浩教授说“把新工具扔到城市里,却没配套方案,出问题就一刀切,这不是管理是折腾。”
要解决问题,得学聪明点。
首先得把需求摸准,像重庆那样用数据分析哪里真的需要车,在老街区、坡路多的地方合理铺点,而不是只盯着热闹地段。
然后得补政策漏洞,参考中国的电动自行车标准,明确电单车的速度、重量限制,把该有的监管条款加上,不能再让它“逍遥法外”。
更重要的是建配套设施。舟山的换电模式、重庆的停车体系都证明,给车找好“落脚点”,乱停问题能解决一大半。
要是能把这些站点和地铁、公交站连起来,形成完整的短途交通链,刚需满足了,乱象自然会减少。
结语
首尔的街头乱象,从来不是电动滑板车或电单车的错,而是城市管理“头痛医头”的必然结果。
需求就在那里:老人爬坡需要助力,年轻人赶地铁不想绕路,但这些需求不该变成扰民的理由。
就像高俊浩教授说的,城市管理不能折腾来折腾去。
要是能找准需求、补全政策、建好配套,这些“短途神器”本该是便民的帮手,而不是让人头疼的麻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